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自始至终突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总书记的这个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乃至于未来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一贯坚持的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到邓小平理论体系所强调的“二为”方向和“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离不开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的论断;从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艺观,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深刻阐述,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将文艺创作的源泉、服务对象、成果等统一于“人民性”之中。
习总书记这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略中对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指示和全面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是一个巨大鞭策、鼓舞和激励。如果说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艺思想成果的集中体现,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指南。
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使我们十分深切的体会到,其治国方略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蕴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科学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概况说来有三:一是“讲话”极大地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意识;二是“讲话”突出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业绩观;三是“讲话”阐述了“人民性”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和宏阔的世界视域。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总结反思自己近40年来的文学创作历程,自我感觉确实应该照镜子、洗洗澡、出出汗。从事文学写作40年来,尽管创作发表的作品很多,并且已经结集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等系列著作,但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能够称得上精品力作的很少,不要说达到“高峰”水准的,就是能够跻身“高原”水平的也几乎少之又少。然而我却深深地体会到,大凡能够主动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写出来的作品,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鲜活力、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比如早期创作于矿井下,车间里写矿工的作品,写生产一线工人生活、生存状态的散文和诗歌。近年来通过采风等活动沉入到林业局、林场第一线创作出的反映林区职工在转型跨越形势下进行人生突围、实现靓丽转身的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也基本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业界朋友的赞誉。一部分通过各种形式风格精心创作的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作品还有幸获得了省和国家级的奖励。而那些远离生活,脱离群众,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强调个性的“小家子气”的作品,也许自己感觉写得很美、很动情的所谓“阳春白雪”,不但读者群众不买账,就是自己今天重新读起来也会感觉脸红、羞愧和无地自容。所以,文学创作永远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必须坚持“三贴近”,必须坚持“接地气”,阳光的事物、阳光的故事总是让人感觉美好,弘扬正能量的文学作品才能真正的历久弥新,让人民接受和欢迎。所谓麻木者沉沦,知耻者而后勇,对照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觉得一切希望在文学创作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取得成就的作家,一定要时刻警惕自己坚持脚踏实地,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到生活中去,时刻牢记人民不但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和主体。一定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迷失了自我,做了市场的奴隶,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时刻告诫自己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坚持创作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作家,也是我们担负的神圣职责,因此,必须真诚地树立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情怀。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林都伊春的文学工作者,一个生活在人类生命摇篮--大森林的作家,在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同时,要深刻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和行为,切实检讨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良心和责任,自觉地立足扎根于小兴安岭这片神奇火热的土地上,积极投身到三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来,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以着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林区特色文化体系,以“6541”系统文化工程为己任,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积极倡导弘扬“创业、奉献、创新、包容”的伊春精神,矢志不渝地把自己的创作主题和意志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自觉融进第三次创业实践的火热生活中,融进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和谐、健康幸福新伊春的时代主旋律中,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创作出更多更好、弘扬正能量的精神产品,为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评论